上期我們學過了攀岩的數字和符號,本期讓我們來學一下攀岩的四則運算中的「加法」和「減法」;也就是「手的魔法」。手的運用是攀岩最重要元素,不知道怎麼抓、怎麼施力,通常就爬不上去。另外,除了抓法之外,手的組合和應用也關係重大。本期就讓我們針對手的抓法和動作來學習吧!!
第一大類:施力方向性區隔-因為施力方向的不同,會讓身體的動作及重心大大改變,注意施力方向的重要是在於休息與重心轉移的影響。
一、 正向:由上向下的力,是攀岩最常使用的施力方向,除了一般最好握的正向大點抓握以外,還有摩擦和推等方式。(例如:正抓、正摳、下壓)
二、 側向:由側邊向身體、或由身體向側邊的單方向力;還有一種是用手指、虎口及前臂的力量捏握住點的雙方向力,在做橫向移動或特殊技巧時很常使用。(例如:側拉、側推、側扶、側捏)
三、 倒向:由下往上的方式施力,摳住、扶住或頂住都有,通常倒向施力要把重心提高,以藉由身體的張力來維持住平衡。(例如:倒抓、倒摳、頂住)
四、 外向:由內向外側的施力方式,像是裂隙擠塞或是雙手扳開門的施力方向,這種施力方式通常用於裂隙攀登或特殊路線,所以在使用上算是進階技巧。(例如:手指裂隙、拳頭或身體裂隙、雙手外扳)
第二大類:手的抓法與接觸法-了解點的抓握方法與接觸面積大小,可以讓手的力量更為精簡的使用,正確的練習及使用各種抓握法,才能讓攀岩者節省不必要的力氣浪費。
一、抓或握點(Grip、Hold):用手指及手掌抓握住的點。
二、口袋點(Bucket、Waco):可以整個握住或放進去,通常是好的休息點。
三、摳點(Crimper):只能夠用指尖指腹施力,必須把手指頭彎起來,有時會利用大拇指壓上去的力量幫忙。
四、摩擦(Sloper):岩面沒有凸起物,無法很穩的固定的抓握,僅靠摩擦力停住。摩擦點在施力上必須放低重心,尤其是在越光滑的平面越需要。
五、側拉(Sidepull):手拉側邊施力的點或岩角,藉以維持姿勢或平衡,通常須要身體姿勢的技巧較多。
六、側推(Sidepush):手推側邊施力的點或岩角,藉以維持姿勢或平衡,常見於裂隙攀登或斜板攀登。
七、捏點(Pinch):從外側捏緊才抓得住的點,虎口和指力要求高。
八、倒抓(Undercling):要從下側向上施力的點。運用時手腳施力方向通常相反,並且要把重心提高。
九、下壓(Mantle):可以用來垂直往下推的點,常見的是由拉法變成推法。
十、擠塞(Jam):利用岩石縫隙,使用時將手入裂縫內,以手指或握手成拳,擠緊於縫中產生駐留作用。空隙太大時,臂部亦可插入,使手掌與手肘分別向上、下或兩側撐緊,穩固身體,甚至是全身摩擦。
十一、頂住:通常用於岩階地帶,使用時以手掌向上撐緊於岩石面或點,手與腳用力相反形成力量,以產生停留的姿勢。
十二、指洞(Finger pocket):一到二根手指頭勉強可以放進的小凹洞,跟摳點很像,不過更需要力量。
十三、扳點(Gaston):一個必需用一或兩隻手在身體前往兩邊橫拉的點,就像要把開電梯門的動作。
第三類:手的動作與應用-攀岩路線絕對不會一左一右、無趣的規律。如果沒有以下手的動作與應用,很多路線你根本動不了手,知道了基本的動作與應用,才能讓你破解路線之中的移動奧妙。
一、同點(Match):兩隻手抓同一個點,藉以做為雙手互相休息或借力再往前進的點。
二、跳點(Bump):將已經移動的那隻手再移動一次,通常是為了組合出下一個動作、或是藉由跳點來避免在難關上換手或失誤。
三、換手(Change):在同一個點上換手。如果點大一點的話通常不會有問題,但是如果是摳點、捏點、摩擦或是指洞等的換手,就要考慮的重心的分配跟換手技巧的使用,例如彈鋼琴或是瞬間抽出等方法。
四、交叉手(Cross):雙手像交叉十字般的移動。決定上交叉或是下交叉,通常是考慮到即將抓握點的方位。例如以右手為原點,第二象限的點及用上交叉來通過、第三象限的點及用下交叉來通過;若是以左手為原點,第一象限的點及用上交叉來通過、第四象限的點及用下交叉來通過。
以上手的三大類魔法,可以說是攀岩基礎中的基礎,就像是算數基本的「加減」一樣,如果不會或不熟的話,可能連解題如何下手都不知道。不過攀岩要爬的好、爬的美妙,也不是只要學這些就夠的,接下來下一期還有更重要的「乘除」等著我們呢!
以下為Climbing雜誌參考圖
Crimp Grip / Open Hand Grip / Wrap Grip / 捏(Pinch Grip)
註:Open hand grip 較不傷手指,且對難的點比較好抓,盡量習慣這種抓法。
↓分別為 open-hand grip on a shelf、sloper、pocket
|